這個人就是指揮修建著名的紅旗渠的原林縣縣委書記 楊貴!
楊貴1928年出生在河南汲縣,14歲起參加革命,15歲便加入了中國 *** 。
1954年5月,楊貴被任命為 *** 林縣縣委書記,3個多月時間里跑遍了林縣一半以上的村莊,初步摸清了全縣的基本情況,找出了林縣貧困的癥結:一是嚴重缺水,二是交通不便,三是地方病肆虐。
林縣,是個山高坡陡、土薄石厚、水源奇缺、十年九旱的貧瘠山區。面積2046平方公里,其中一半是荒山。1957年夏天,林縣再一次遭受旱災,楊貴帶領全縣群眾挖的7000多眼旱井和水窖,因蓄不上水而干涸見底,人畜飲水極度困難。當時,感到打井挖窖,修些小渠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。
促使楊貴下決心從山西引水,從根本上解決林縣用水問題,還要從毛主席接見說起。
一、受到毛主席接見,下決心修建紅旗渠
由于楊貴在縣委書記任上工作優異,特別是抗旱修水利成就突出,林縣發生了很大的變化。曾擔任 *** 秘書的姚力文,1957年在《人民日報》上發表長篇文章謳歌林縣的山區建設。1957年11月10日,在全國山區生產座談會上,29歲的楊貴之一次登上了全國大會的講臺,面向中央和省部委領導介紹林縣山區建設的經驗。會議主持人一再示意,讓楊貴多講講具體經驗和做法,楊貴受到了黨中央乃至周總理、毛主席的關注。
1958年11月1日,毛主席到河南新鄉視察,在專列上接見了楊貴。 一見面,毛主席就親切地握住了楊貴的手,風趣地說: 林縣的楊貴,我知道你,治水很有一套嘛!
聽到毛主席的表揚,楊貴十分不安,謙虛地回道: 主席過譽了,我做得還遠遠不夠! 頓了頓,楊貴平復了一下激動的心情,才繼續說道: 林縣缺水嚴重,我們這幾年也只是修了幾條小水渠,許多群眾還是吃不上水 。
聽到楊貴的匯報,主席皺了皺眉頭,語重心長地說: 吃水是個大問題,不能馬虎,一定要解決好,要為老百姓分憂解難 ! 是,我們一定不負主席的囑托,請主席放心 ,楊貴堅定地回答。隨后,毛主席又詢問了林縣人民的生活和生產情況,鼓勵他要好好治理地方,造福百姓。
二、下決心把附近濁漳河的水引到林縣
這一次面見毛主席,楊貴感到非常榮耀,他下定決心要為百姓造福。僅僅半年后,林縣就再次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干旱,境內4條河流全部斷流,已建成的水渠無水可引。
這使得楊貴最終下定決心要徹底解決百姓飲水問題,這既是對毛主席的承諾,也是對林縣人民的一種責任和擔當。
經過反復調查考察,林縣縣委召開會議決定把附近濁漳河的水引到林縣來,他們專門成立了引漳入林委員會,楊貴發出了 重新安排林縣河山 的號召。經過豫晉兩省進行充分協商并且上報水利部批準,這一工程正式修建。
1960年2月開工,3月初,引漳入林委員會在盤陽村召開全體會議,會上把引漳入林工程正式命名為 紅旗渠 ,意思就是高舉紅旗前進。春節剛過,楊貴就帶領修渠民工,自帶口糧、被褥和簡易工具進駐工地,在太行山的懸崖絕壁上、險灘峽谷中堅持苦干。
1964年12月1日,全長70.6公里的紅旗渠全線貫通,至1969年,紅旗渠全部完工。
共分為干支斗農毛五個等級,總干渠的長度是70.6公里,分干渠234公里,支渠共計524公里,斗渠697公里,農渠近2500公里。毛渠不計其數,散布在林縣的各個農田之中。
其中紅旗渠的總干渠設計坡度為1/8000,可以說設計要求極高,延程的水頭差極小。渠底寬8米,高4.3米。設計更大流量23立方米每秒,設計合理!
延長修建小型水庫48座,塘堰300多座,同時還建立了大量的交叉建筑物。紅旗渠的建成從根本上解決了林縣六十萬群眾的用水問題,有效灌溉面積達到54萬畝,糧食產量逐年增長。
三、修建困難出乎預料
大家都知道,1960年正值中國三年困難時期,全國各地的經濟狀況十分嚴峻。而作為歷史上就是靠天吃飯、糧食經常歉收,窮得丁當響的林縣人來說,日子更不好過!
林縣人民面對困難并沒有選擇退縮或者等待上級的救助,而是選擇迎難而上,修建紅旗渠來改變自己的命運!
困難時期,國家不可能投資,一切全靠自己想辦法。沒有款項、物料自己籌,不會技術干中學。當時參加修渠的干部民工每天每人只有0.5公斤原糧,在艱難的施工條件下,逢山鑿洞,遇溝架橋。
干部與民工實行 五同 ,同吃、同住、同勞動、同學習、同商量解決問題,領著群眾干??孔粤Ω?、艱苦創業的精神,知難而進。
楊貴終于完成了 不戰則已,戰則必勝 的承諾。他自己也成為林縣人民的功臣!硬是削平了1250個山頭,架設151座渡槽,鑿通了211個隧洞,修建各種建筑物12408座。
紅旗渠的修建之難也超出了世人的想象,只有在社會主義中國才能出現這樣的人間奇跡。
1971年,大型新聞紀錄片《紅旗渠》在全國公映, 劈開太行山,漳河穿山來。林縣人民多壯志,誓把河山重安排 ,豪邁的主題歌響徹中華大地。那年,楊貴已經43歲。
周恩來總理看過《紅旗渠》后,激動不已,高度評價紅旗渠是 人工天河,是英雄的林縣人民用兩只手修成的 !
四、沉寂多年后,楊貴重返林縣
楊貴同志在文革中,同樣受到了沖擊。自1973年11月離開林縣,一直到了1990年,林縣縣委決定搞一個紅旗渠通水25周年的紀念活動,邀請楊貴參加,但未能成行,楊貴發了一個賀電。當賀電在大會上一宣讀,全場立時沸騰起來。原來,林縣的老百姓多年來仍日夜思念著他們的楊書記。
他們感謝楊書記當年帶領大家克服重重困難修成了紅旗渠,讓他們不只有水喝,還因此過上了幸福生活。好長時間不知道楊書記的下落,以至于林縣還流傳著老楊早已去世的消息。
林縣人民對楊貴的思念,很快傳到了遠在北京的楊貴那里,1990年5月9日上午,他來到了林縣。當天晚上,林縣縣委安排了一場《紅旗渠之歌》文藝晚會來歡迎楊貴。人們從四面八方涌來,這個節目許多人已經看過,他們大多來看楊貴的。演出結束,人們一聲聲地呼喚著楊貴。楊貴兩眼閃著淚花,不斷向群眾合掌致意。
1991年4月27日, 紅旗渠精神杯 競賽表彰大會在林縣召開,同時舉行 *** 主席給紅旗渠題詞的揭碑儀式。河南省委派人專程到北京邀請楊貴回林縣參加大會,他走到哪里,哪里又是人山人海。當主持人介紹到楊貴時,會場雷鳴般的掌聲,此起彼伏。報道說: 楊貴書記十多分鐘的發言,先后被掌聲打斷27次 。會議結束了,人們齊刷刷地站了起來,呼喚著: 楊貴!楊貴! 久久不肯離去。
此后,楊貴書記多次回林縣,每次都走村串戶,看望群眾,噓寒問暖。楊貴在北京的家是林縣人民的接待站,許多林縣百姓都知道他家的 *** ,人們有什么事總喜歡找他,楊貴則非常樂意為大家服務。
時任河南省省長、后任中央政治局常委的 *** 同志事后說,我們每一個領導干部要都能像楊貴同志,離開林縣還那樣受群眾愛戴,也就知足了。